行業未來的出路在哪里?有人說是大單品,有人說是新媒體,有人說是電商……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。筆者以為,一切事物的核心都是人。農資行業經過多年發展,現在最缺的不是證件稀缺的產品,不是來勢兇猛的新媒體,更不是“傷敵一千、自損八百”的電商,而是有遠見、有格局、有魄力的農資營銷操盤手。
為什么有些企業經營十幾二十年,團隊人數卻難過百人;為什么有些企業整天忙著招人,卻無法留住有能力的人;為什么有些企業用盡辦法卻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?這些問題的本源在于缺少優秀的操盤手。
那么,農資從業者如何快速成長為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農資營銷操盤手呢?筆者認為,如果能做到以下四點,那么你離優秀就不會太遠。
農資企業最缺兩樣東西:一是有競爭力的人才,二是有差異化的產品。行業經過二十幾年的高速發展,產品日益趨于同質化,市場上有稀缺證件、有強大功能、有獨特賣點的產品越來越少。
行業內有一個公認的悖論: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通常賣得不好,而賣得好的產品往往技術含量不高。這充分說明,農資行業真正能形成規模的大單品并不是來自實驗室,而是來自市場。
作為營銷的第一責任人——操盤手的眼睛不能只盯著市場要業績,更要從源頭——即產品開發抓起。只有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、有競爭優勢、符合渠道利益的產品,才能真正形成規模優勢。那些任由“技術創新派”或“經驗直覺派”開發出來的產品往往被市場“束之高閣”,成為企業“尾大不掉”的庫存。
因此,優秀的農資操盤手一定要具備產品經理的思維,要從作物和用戶需求出發,要充分了解市場和競品,從而開發出有性價比優勢、有競爭力的爆款產品。
在這里,筆者著重強調一點:不論市場上多么成熟的產品,對企業來說只要是新品,就一定要先試產,然后再進行市場測試,確保反饋無誤后再投入量產。近年來,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產品開發成本的急劇攀升,農資企業一定不能盲目上馬新品,尤其是不能沒有經過市場檢驗就開始批量生產,那種“先開槍、再瞄準”的傳統做法已經很難適應當下的市場需求。
作為營銷團隊帶頭人要不要懂專業技術?有些行業比如家電、家紡、快消,操盤手不一定很懂技術也能帶好團隊、做好銷售,但農資行業不行,這是一個有技術門檻的行業,優秀的農資操盤手必須得懂技術。
做農資,不懂技術你就講不透徹產品;不懂技術你就發現不了真正的問題;不懂技術你就無法走進經銷商和種植戶的心里。
不懂技術你就不好給員工進行培訓;不懂技術你就很難和技術團隊溝通;不懂技術你就無法對產品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。
那如何快速提升技術水平呢?唯一的捷徑是走進田間地頭,和種植戶泡在一起。只有走到西昌的田間地頭,你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克倫生葡萄的種植技術;只有走到贛州的田間地頭,你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贛南臍橙的種植技術;只有走到粵西的田間地頭,你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荔枝的種植技術……
觸類方能旁通,見多方能識廣,當我們田間地頭走的多了,和種植戶聊的多了,積累的知識多了,我們就能夠從容地面對市場上存在的一切問題。
(文章來源:農藥市場信息新媒界)
|